113-2 休閒美學

課程與教學特色

依照學生們的興趣分組踏查:憲光二村、眷村故事館、異域故事館、七七藝文町、桃園神社虎頭山等探索歷史與文化之美;楓茶米農村文化,感受土地的生命力;參訪新北美術館、北美館等拓展美學視野。課程中邀請北投、赤峰街等地的業師分享經營理念與美學觀點,引導學生從日常中發掘美感,進而提升對環境與文化的人文感知力與認同感。

實作規劃設計

本次USR課程以「憲光二村」為核心場域,規劃A、B、C三組學生進行田野觀察與成果報告,透過實地調查與文化詮釋,培養學生關懷在地的實踐力。

同時,授課老師黃淑芬累積過往在楓茶米休閒農業區「益成茶行」的深度訪談,並重新整理訪談「四代同堂的茶業經營故事」,不僅支持益成茶行在憲光二村市集中的文化展演,呈現地方文化行銷的典範,連結農村休閒、文化創生與社區合作,展現USR計劃「在地連結、跨域整合、共創永續」的精神。

USR實踐場域

本課程以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」(USR) 為核心精神,透過「問題診斷」、「方案設計」、「實地參與」與「成果反思」四個階段,引導學生深入瞭解桃園市龜山區憲光二村。

學生依據問題診斷結果,結合專業知識與跨領域思維,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。這些方案不僅展現創意,更具備實務操作性。

與在地組織或夥伴連結方式

  • 與場域管理單位的協作: 課程團隊主動與憲光二村的管理單位(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、經營團隊)進行溝通,確保學生實地踏查與活動規劃能符合場域規範與管理需求。
  • 邀請在地專家與行動者分享: 透過邀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、社區營造專家與青年創業團隊進行分享,理解地方創生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。
  • 連結外部資源與典範: 課程更廣泛連結外部資源。例如:邀請台北赤峰街計畫主持人-郭廣賢教授與北投社區文化保存-林冠宏專家,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,讓學生理解地方創生作為一種長期社會運動的本質,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,更是心態與視野的啟發。

課程紀錄

最重要的亮點成果

實務性解決方案:提出的方案,從永續經營模式、品牌強化到口述歷史保存,非空泛的理論,而是可實際落地的具體行動。

深度人文關懷:不僅關注有形的建築保存,探討無形的生活記憶與居民情感,提出修補新舊使用者斷裂的方案,超越傳統的文化資產維護範疇,展現深厚的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感。

系統性思考框架: C組提出的「七個S」分析模式,學生將複雜社會議題系統化、模組化的能力,為未來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具啟發性的思考工具。

心得、收穫與問題觀察

學生在與地方場域的接觸過程中,不僅深化了對場域歷史的理解,更培養出獨立解決問題、跨領域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。從課堂走入社區的模式,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僅限於課堂上的知識,而是與外界的連結,從中獲得實務經驗與成就感。

在課程執行過程中,我們觀察到新、舊社群之間的溝通挑戰,如何確保新進團隊與眷村居民之間建立互信,讓原居民的意見被聆聽。其次,我們發現將「懷舊」轉化為「文化」需要更深層的引導,避免眷村文化淪為表面的消費符號。

資料來源:休閒遊憩管理學系 黃淑芬 助理教授